在全球城市化進程加速與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電梯行業正經歷從標準化生產向定制化服務的深度轉型。傳統“一刀切”的電梯產品已難以滿足多樣化場景需求,而客戶對安全性、智能化、綠色化及美學設計的期待日益提升。尤其在“雙碳”目標與智能制造浪潮下,電梯企業必須通過定制化解決方案,精準對接不同行業的垂直運輸痛點,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
需求分化:從功能優先到場景化定制
現代電梯的應用場景已從單一的樓宇交通工具,擴展至醫療、物流、高端住宅、智慧園區等垂直領域,客戶需求呈現高度分化特征。例如,醫院電梯需具備無障礙設計、抗菌材料與緊急救援通道;商業綜合體更關注大客流承載能力與智能調度系統;而高端住宅用戶則追求靜音技術、藝術化外觀與智能家居聯動功能。
以奧立達電梯為例,其針對芯片制造產業園開發的42噸超大載重貨梯,不僅解決了EUV光刻機等精密設備的運輸難題,還通過定制化轎廂尺寸(凈寬4000mm、凈深8000mm)適配半導體工廠的空間限制。這種“場景化思維”正成為行業共識——企業需深入分析建筑類型、使用頻率、特殊功能(如潔凈度、防護等級)等要素,構建覆蓋設計、生產、運維的全周期定制框架。
技術賦能:智能化與綠色化的雙向突破
定制化的核心在于技術整合能力。當前,電梯企業的競爭焦點已從機械性能轉向智能化與綠色技術的融合創新。
智能化方面,AI算法、物聯網(IoT)與邊緣計算技術的普及,使電梯從被動響應升級為主動服務。例如,埃克塞爾推出的AI智能控制系統,通過視網膜LCD顯示器實現無接觸交互,并與智能服務機器人聯動完成配送任務,滿足了高端社區對“零接觸”服務的需求。此外,基于大數據的預測性維護系統可實時監測電梯運行狀態,提前預警故障,大幅降低停機風險。
綠色化層面,永磁同步電機、能量回饋裝置等節能技術成為定制方案的標配。文獻[5]指出,綠色建筑標準已將電梯能效納入評價體系,倒逼企業采用生物基材料、碳纖維曳引繩等新型環保材料。例如,某品牌推出的“零能耗電梯”通過光伏供電與能量回收系統,在商業綜合體場景中實現年節電超30%,契合了客戶對ESG(環境、社會、治理)目標的追求。
服務模式升級:從產品交付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定制化不僅局限于硬件設計,更延伸至服務模式的重構。文獻[10]顯示,全球電梯后市場服務占比已超過50%,企業需從“設備供應商”轉型為“垂直交通解決方案服務商”。
具體實踐中,頭部企業通過數字化平臺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1. 安裝與調試: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模擬電梯與建筑結構的適配性,優化井道布局與施工方案;
2. 運維管理:通過APP實現遠程監控,客戶可實時查看能耗數據、維保記錄,并預約個性化服務(如節假日增派維保人員);
3. 更新改造:針對老舊電梯,提供模塊化升級方案(如加裝AI控制系統或節能驅動器),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例如,昆明市通過《智慧電梯數據規范》地方標準,推動電梯企業將物聯網終端嵌入既有設備,實現故障率下降40%的成效。這種“服務化+本地化”的模式,既降低了客戶運營成本,也增強了企業粘性。
案例啟示:定制化實踐的多元路徑
1. 特種場景突破:奧立達為立體倉儲物流設計的30噸級貨梯,轎廂深度達14米,支持集裝箱車輛直接駛入,解決了傳統電梯無法適配大型貨運工具的痛點;
2. 美學設計創新:埃克塞爾聯合國際設計師推出“愛馬仕橙”藝術電梯,將東方園林元素融入轎廂裝飾,滿足高凈值人群對個性化空間的需求;
3. 政策協同落地:東臺市依托奧遠智慧電梯平臺,構建“應急救援+無紙化維保”監管系統,通過定制化數據模塊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獲2023年數字鹽城優秀案例獎。
未來趨勢:垂直場景深化與生態協同
展望未來,電梯定制化將向兩大方向演進:
- 垂直場景精細化:針對細分領域開發專用產品,如冷鏈物流電梯的低溫耐受設計、礦用電梯的防爆防護技術;
- 生態協同創新:聯合建筑設計院、智能樓宇系統商打造“垂直交通生態圈”,通過數據互通實現電梯與空調、安防系統的聯動控制。
預測,到2030年,中國電梯市場定制化產品占比將突破60%,而“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深度融合,將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
結語
定制化解決方案的本質,是電梯企業從“制造邏輯”轉向“用戶邏輯”的戰略重構。在技術迭代加速、需求日益多元的當下,唯有以場景需求為錨點,以技術創新為杠桿,以服務生態為支撐,企業才能真正實現從“交付產品”到“創造價值”的躍遷。這場定制化變革不僅重塑行業格局,更將為城市空間的高效、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