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能家居建材市場呈現井噴式增長。從智能門鎖到智能坐便器,從智能照明到智能窗簾,消費者對便捷、高效、科技感的需求推動著行業的快速擴張。然而,與市場熱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行業標準的缺失和“偽智能”產品的泛濫正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頑疾。2025年第一季度,江蘇省消保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智能家居相關投訴達545件,輿情監測信息超8500條,其中“功能夸大”“隱私泄露”“質量問題”成為消費者投訴的焦點。這一現象不僅暴露了行業的監管漏洞,更揭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深層矛盾:在缺乏統一技術標準和質量規范的背景下,智能建材如何跨越“偽智能”陷阱,真正實現從概念到實用的價值躍遷?
一、行業標準缺失:智能家居市場的“隱形鴻溝”
智能家居建材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互聯互通”與“場景化體驗”,但當前行業標準的碎片化卻讓這一目標難以實現。據九正建材網報道,由于缺乏統一的技術協議,不同品牌的產品往往采用不同的通信協議(如Zigbee、Wi-Fi、藍牙Mesh等),導致消費者購買后需使用多個APP分別控制,甚至出現設備間無法兼容的情況。例如,某消費者購買了A品牌的智能燈光系統和B品牌的智能窗簾,卻因協議不同無法實現“回家一鍵開燈、開簾”的聯動場景,這種割裂的體驗直接削弱了智能產品的吸引力。
更嚴重的是,標準缺失催生了大量“偽智能”產品。部分廠商僅通過簡單植入Wi-Fi模塊或語音助手,就將傳統產品包裝為“智能升級版”,卻忽視了真正的用戶體驗優化。例如,一些智能家電的控制APP界面復雜、廣告頻繁彈窗,甚至存在數據泄露風險;某些智能門鎖因算法缺陷導致頻繁故障,維修后仍無法正常使用。這種“為智能而智能”的做法,不僅浪費了消費者的購買成本,更透支了市場對智能家居的信任度。
二、“偽智能”陷阱的多重誘因:從技術短板到監管滯后
行業標準的缺失背后,是多重矛盾交織的結果。首先,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加劇了技術路線的分散化。消費者對智能家居的個性化需求(如節能、安全、健康監測)促使企業采用差異化技術路徑,但這也導致標準制定難以形成共識。例如,智能坐便器的“除菌”功能可能涉及納米材料、紫外線、電解水等多種技術路線,而每種技術的性能評估標準尚未統一。
其次,企業利益博弈阻礙了標準協同。頭部企業傾向于推廣自有生態(如小米的米家、華為的鴻蒙智聯),而中小品牌則因技術門檻高、研發成本大,往往選擇“跟隨策略”,甚至直接模仿功能噱頭。這種“各自為戰”的格局,使得跨品牌互聯互通成為奢望。深圳市科道智能董事長姚金安曾指出:“沒有統一標準,企業只能閉門造車,最終損害的是整個行業的口碑。”
此外,政策與監管的滯后性也難辭其咎。盡管工信部在《建材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中提出“到2025年建立較完善的標準體系”,但具體到智能家居細分領域,如智能衛浴、智能安防等,國家標準的更新速度仍落后于產品迭代。例如,2025年618大促期間,智能馬桶市場涌現出帶有“AI語音控制”“溫感座圈”的新品,但其核心性能指標(如水溫穩定性、能耗標準)仍沿用2019年修訂的《衛生潔具智能坐便器》國標,無法全面覆蓋新技術帶來的挑戰。
三、破局之道:標準先行,生態共建
要破解“偽智能”困局,需從標準制定、行業自律、政策引導三方面協同發力。
1. 統一技術標準:構建互聯互通的底層框架
參考國際經驗,美國CSA聯盟(連接標準聯盟)推出的Matter協議已實現跨品牌設備兼容,蘋果HomeKit、谷歌Nest等生態均接入其中。國內可借鑒此模式,由行業協會牽頭,推動頭部企業開放協議接口,優先在基礎功能(如通信協議、能耗分級、數據安全)上形成強制性標準。例如,智能門鎖行業可參照《信息安全技術智能門鎖網絡安全規范》,對生物識別、遠程控制等模塊提出統一認證要求。
2. 強化質量監管:建立全生命周期評價體系
針對“偽智能”產品,需從生產端到消費端形成閉環監管。生產端,可引入第三方認證機構,對智能家電的核心性能(如掃地機器人的避障能力、智能馬桶的除菌率)進行動態抽檢,并將結果公示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消費端,鼓勵平臺建立“智能產品分級標簽”,通過用戶真實體驗數據(如故障率、售后服務評分)幫助消費者決策。京東2025年618數據顯示,帶有“質保三年”“免費安裝”標簽的智能馬桶銷量同比提升120%,證明消費者對服務透明化的強烈需求。
3. 政策與資本雙輪驅動:培育行業良性生態
政府可通過“以舊換新”“綠色補貼”等政策,加速淘汰低質產品。例如,2025年中央財政計劃投入超百億元支持智能家居升級,消費者更換智能坐便器可享受最高20%的補貼。同時,引導資本向技術研發型企業傾斜,鼓勵高校與企業共建實驗室。以九牧為例,其2024年研發投入占比達8%,推出的“抗菌材質+AI語音”智能馬桶在618期間銷售額同比增長45%,驗證了技術創新的市場價值。
四、結語:從“野蠻生長”到“精耕細作”的必然轉型
智能家居建材的未來,注定是一場“標準化”與“偽智能”的持久戰。2025年智能坐便器市場規模突破170億元、618大促期間智能衛浴品類成交額增長超200%的亮眼數據,既展現了市場的潛力,也警示著行業必須正視標準缺失的隱憂。唯有通過統一技術標準、強化質量監管、優化政策環境,才能讓消費者真正從“為概念買單”轉向“為體驗付費”,讓智能家居從“偽智能”的泥潭中突圍,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